,Accs
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2010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。会议分文字、音像、新媒体三个小组,对第二十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进行了研讨。获奖代表在会上做主题性发言,来自新闻媒体及院校的专家学者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总结。笔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会议,聆听了文字组九位获奖代表的发言,深深感到,在每年产生的数以千万条的新闻中,能够脱颖而出的新闻作品,确实都各有特点,正如一位获奖代表所言,“有幸获一等奖,有一定的偶然性……偶然中也有必然”。那么,这个必然性到底是什么?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够获得垂青?结合对本届中国新闻奖报纸(通讯社)消息、通讯类作品,特别是一等奖作品的内容分析,笔者认为,此次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,体现了业界在新闻业务实践中回归新闻本源,创新新闻报道的不懈努力;体现了业界对“两个舆论场”统筹兼顾的孜孜探索。 wB{TWYp:H
]Zb
在日常语境中,创新与回归似乎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词语。创新一般意味着否定传统,回归一般意味着肯定传统。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有着草灰绳线的轨迹。在很多时候,创新其实是对传统的螺旋式回归和上升。表现在新闻获奖作品中,就是重拾尊重新闻规律的传统,创新新闻报道。事实上,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,尊重新闻规律是其亮点所在。早在1845年,马克思就写道:“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,首先必须……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。”(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2版1卷397页)。当代中国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就明确指出 “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,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,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”。2008年,他更进一步指出:“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,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,创新观念、创新内容、创新形式、创新方法、创新手段,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、把握规律性、富于创造性,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、公信力、影响力。” : y8&34JQ
.9q3?_C{*B
本次新闻获奖作品也正好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。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业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创新之处: )^f18zn4
y`-RuZ&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