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#M!~]t
◆质量:不仅是指“结果面的质量” F>Q\anxCQ
◆现场的质量管理 @km[\Bq
◆现场的成本降低 (]]jpb<
◆交期 -eU~v#G
◆质量改善与成本降低是相容的 MR<"h^s(+a
第3 章 kIBwvq#
3.1 质量:不仅是指“结果面的质量” 1<a@u+'
质量在本文中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,也是指产出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工作和过程的质量。前者为“结果面”的质量,后者为“过程面”的质量。 D7
13?"8
质量便涉及到公司内,每一个过程的活动—具体而言,涵盖了产品或服务的开发、设计、生产、销售和服务。 -B fb]vz
当质量被视为主要的自豪技艺时,与质量相关的努力仅着重于现场方面;当以技艺自豪被视为质量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时,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认同所谓的质量,应是在设计、生产概念及了解顾客需求阶段,一定是在现场生产之前就必须考虑。虽然以现场基础的改善活动,是从管理阶层的方针展开开始,再依序确认改善上游的需求,但是大部分的现场活动,仍是着重在与生产技艺有关的方面上,少有涉及到源流管理。最高管理阶层必须建立企划质量的标准。在第一次的时候,就把企划做正确—正确地了解顾客的需求,将此了解转换为工程及设计上的需求,并且做好事前的准备,以便能顺利开始生产,尽其可能避免在生产过程的阶段以及售后服务时,才发生问题。开发一个新产品或设计一个新流程的工作,是先由书面作业开始的;在此阶段所发生的瑕疵或错误,可以不花成本,用笔来修修改改即可。 ~H^bx4
下载但是,在往后才发觉出功能错误,在生产阶段甚或更糟的在生产之后,产品送达顾客手中才发现错误,则要花费更昂贵的矫正费用。质量功能展开( Q F D )的手法能协助管理部门,用来确认顾客需求,并转变为工程及设计需求;最后再将此情报展开至零组件、流程、设定标准,以及训练作业员。 {tnq%R0#fe
- 1 系统图的右边栏位,表示该公司利用Q F D ,作为日常质量保证活动的手法。这些手法包含了质量保证( Q A )表,此表是以矩阵图来表示,诸如顾客的需求与相对的工程参数之间的关联。源流管理在质量保证中,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另一方面,纵使在源流管理颇有成效,但假若现场不够健全的话,也不能完全地享受到这些利益。这样的情况,就类似做了一个很周详的攀登圣母峰计划,但最后才发觉自己的体力太弱,而无法攀登一样。 ltFU +
3.2 现场的质量管理 eavdl/Y?N:
现场要比源流管理面临更多不同角度的质量课题。虽然在源流管理上,需要一些高深的手法,诸如:设计审查、实验计划、价值分析、价值工程以及各式各样的Q F D 的手法;但是在现场的许多问题,仅涉及到一些简单的事务而已,例如:生产技艺以及处理每天所发生的困难和变异,像是不适当的工作标准及作业者疏忽的错误。为了减少变异,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标准,促使员工养成守纪律、遵守标准以及确保不良品不会流到下一位顾客。 ^ViDQ~
下载大部分的质量问题可以用现场—现物的原则,以低成本、常识性的方法来解决(在第2 f&e4W@K
章已经说明过了)。管理阶层必须在员工之间导入团队合作的方式,因为员工的参与,是关键性的议题。统计质量控制( S Q C )是常在现场被使用的,但是S Q C 是一种用以限制流程变异的工具,而且仅能假定每一个人—特别是管理人员,都能充分理解变异控制的观念和努力去实践,才能做得好。有一次,我参观了一家工厂,管理人员以他S Q C 的成就深以为傲。我看到许多管制图张贴在他的房间墙上。但是,一当我步入现场,我发觉没有一个人了解变异的意义。作业员没有标准,而且装配每一件产品的方法都不一样。有时甚至没有在指定的场所装配。在参观时,机器重复地出故障,产生了许多不合格品。然而,这位管理人员仍以他的SQC 为傲!东京大学教授久米均说过:我认为欧美对质量控制,旨在“控制”质量以符合标准及规格之规定,日本式的特征则是集中在“改进”(改善)质量。换句话说,日本的方式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去改善。在横川惠普公司( jY '\^9
Y H P )装配线的浸锡流程,质量改善的卓越成就的实例,可以作为此论点的说明。该公司在 mDU0@zcx
1 9 7 8 年到1 9 8 2 年之间,成功地将不合格率从4 000ppm(百万分之一)降低至3 p p m 。Y H P 的质量改善分为两个时期:1 9 7 8 ~1 9 7 9 年及1 9 8 0 ~1 9 8 2 年。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质量改善活动,有相当大的不同。举例来说,在第一个阶段时,Y H P 采取诸如此类的行动:改进工作标准、搜集及分析不合格品的资料,导入夹具将流程控制得更好,训练作业人员,鼓励质量圈的活动,减少作业员的疏忽的错误。为从事此事,Y H P 将现场的督导员及生产工程师,组成一个专案小组以搜集资料,训练质量员,以及提供技术上的训练,例如夹具的构造。这些行动协助了将不合格率从原先的4 000ppm 降低为4 0 p p m (参阅图3 - 2 ),一旦已达成4 0 p p m 63xJhcD
的水准之后,如果要继续这些活动以进一步获取成果,则Y H P 必须再往前进,并再改善他们的活动方式同时,必须应用一些新的科技:修正工程标准、改进印刷电路( P C )板的设计以及生产线的布置。同时必须重新设计机器设备以及它的布置,以配合及时生产的观念。Y H P 的质量圈也一直维持他们的活动,以便对流程获取更多的了解。他们对流程的持续改善也有很大的贡献。结果,Y H P 在1 9 8 2 年达到3 p p m 的水准。流程质量改善,第1 阶段流水线装配失败率夹具改善 fjp$qJ|"z
操作及检查标准统一 流程质量改善,第2 阶段一般情况,如果质量的水准是停留在百分比的数字水准时,公司能够很戏剧性地改善,只要通过下列活动即可:检讨标准,做好厂房环境,搜集不合格品的资料,进行小集团活动以解决问题。 1C
XOF
首先要检查现有程序,询问如下问题: 9!>[ oUS
• 我们有标准吗? ~1dG%
• 现场的环境维持(5S)做得怎样? nMw:Li
}
• 现场里有多少Muda 存在? $N8Z1^
然后,开始采取行动,例如: uuDJe8Tz?
• 推行现场的五项金科玉律。 =}VUF?qcs
• 训练员工,承诺不将不合格品送到下一流程。 B7F}Ml|[Q
• 鼓励团队活动及提案建议制度以解决问题。 |ANY$4(
• 搜集资料,以获取对问题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并解决之。流水线装配失败率• 开始制作简单的夹具及工具,使工作更容易做,结果更可靠。仅仅应用这些最实用的活动,应当就可以将不合格率降为原先的1/10 。如果缺少了这些最基础的活动,变异太大,纵使有高深的科技也无法对流程做出改善。只有处理了最基本的变异问题之后,才用得上较富挑战性的S Q C ,以及其他高成本的方法。质量是从组织内的每一个人,承诺绝不将不合格品或不完整的信息,送至下一流程开始。石川馨博士的语录“下一流程就是顾客”,指在同一公司内的内部顾客,绝不应把不合格品送至下一流程的顾客,以免造成他们的不便。在现场,这样的想法有时就写成为“不接受、不制造、不流出”,当每一个人都能认同实现这个理念时,一个良好质量保证体系就能存在了。 ^|R@4tN[L
3.3 现场的成本降低 74X"*%{:nj
在本文,“成本”一词不是指削减成本,而是指成本管理。成本管理是指管理开发、生产及销售良好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时,又能致力于降低成本或维持在目标成本的水准上。现场的成本降低,是由管理阶层所实施的各式各样的活动所衍生的成果。不幸地,许多管理人员仅想借用抄捷径方法来削减成本,典型的行动包含:解雇员工、组织重整以及剥削供应商。像这样的成本削减,必定会损害到质量的过程,以致造成质量的恶化。但是,现在顾客需求是持续地增加的。 q/_kc6
!
下载顾客要求更低的价格、更好的质量,再配合及时的交货。如果简单地以成本削减方式来降低价格,以回应顾客的需求,就会发现质量和及时交货也消失不见了。成本管理包含了广泛的活动范围,包括: t["6FQ\TU
1. 成本企划以求成本与收入之间的毛利的最大化 #EAfIi@
2. 现场总成本的降低 bA[P
1%+
3. 由最高管理阶层制定的投资计划 =oM)Fu
在现场的成本降低的机会,或许可以用“M u d a ”来表现。在现场,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法,是剔除过度的耗用资源。为了降低成本,必须同时实施下列7 项活动,但以质量改善为最重要。其余的6 项成本降低活动,可视为广义的过程面质量的一部分。 G.D3t2m,LO
1. 改进质量 w-7MRPpd
2. 改进生产力 f 0zRl(
3. 降低库存 }G#W[
4. 缩短生产线 !5*kN`
5. 减少机器停机时间 S$DNI0
6. 减少空间 1}"AW<5o
7. 降低生产交期 d5;y>+ e0
这些消除Muda 的努力,将可降低营运的总成本。 (*TdC4qqD
3.3.1 改进质量 hD1?NfT+M
改进质量,事实上会带动成本降低。质量在此系指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工作过程的质量。改进了工作过程的质量,其结果会使错误更少,不合格更少以及重工更少,缩短交期时间以及减少资源耗用,因而降低了营运总成本。质量改进也是提高合格率的同义词。过程面的质量,包含了开发,制造及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工作质量。在现场,此名词特指产品或服务的制造及送达的方法。它主要是指在现场的资源管理。更具体而言,系指管理人员(工人的活动)、机器、材料、方法及测量,总称为5M 。 <#Xr?nw
3.3.2 改进生产力以降低成本 F11DzQV#U
当以较少的(资源)“投入”,生产出相同的产品“产出”,或以相同的“投入”,生产出较多的“产出”时,生产力就改进了。在此所称的“投入”系指像这些项目如人力资源、设施和材料。“产出”意指像这些项目如产品、服务、收益及附加价值。降低生产线上的人数,尽力愈少愈好。这不仅降低成本,更重要的也减少了质量的问题,因为更少的人手,表示更少的人为错误的机会。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流水线上的正式员工。管理阶层应当考虑借着改善活动,以抽出人力作为其他有附加价值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来源。当生产力提高的时候,成本就跟着下降了。 &j |